您的位置:首页 > 交通运输 > 仓储 > [转载]孙惠柱:天益思想库成员

[转载]孙惠柱:天益思想库成员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4 15:47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孙惠柱:天益思想库成员作者:上海戲劇學院

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戏剧艺术》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兼任世界一流学术刊物《戏剧评论》(纽约)特约编辑(1988年起)及该刊中文版《人类表演学系列》主编(2007年起),英国《戏剧与表演研究》(全英大学戏剧系学会会刊)顾问编委(1999年

起),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年起),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戏剧影视广播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7-2011)。 ( http://www.tecn.cn )
1969年初中肄业去江西山区插队,70年代中开始业余戏剧创作,74年进江西高安师范学校,76年回农村教书,77年高考进大学中文系,79年跳级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读研究生,81年获文学硕士留校。84年赴美留学,85年获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人文硕士(文学与戏剧),90年获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博士。 ( http://www.tecn.cn )
1989年起先后在北美四所大学全职任教(多伦多约克大学89-90,北岭加州州立大学90-92,波士顿塔夫兹大学92-95,明尼苏达马开勒斯特学院96-99);教授以西方戏剧为主的世界戏剧史、文学、理论、剧作、表演等课程;自9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并常任导演。99年回国效力。 ( http://www.tecn.cn )

所写中英文剧作曾在上海,北京,纽约,波士顿,夏威夷,新加坡及东京等地演出,包括:

《挂在墙上的老B》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王晓鹰等导演,84-85年,巡回到天津、上海等地;新加坡生活剧社,85年。 ( http://www.tecn.cn )
《中国梦》(与费春放合写)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黄佐临等导演,87-88年,文化部特邀赴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荣誉演出,应邀访新加坡、南京、无锡等地;纽约外百老汇(英文),87年;波士顿大学,88;东京阿里斯托芬剧团(日文),89年。 ( http://www.tecn.cn )
《明日就要出山》纽约泛亚剧团(英文),本人导演,87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世界级大师理查·谢克纳导演,89年。 ( http://www.tecn.cn )
《中国孤儿汉雷》(与费春放合写),夏威夷大学(英文),90年。
音乐剧《香格里拉传真》(与费春放合写),明尼苏达巫剧团(英文),98年。
翻译美国剧作《娜当那的灵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与史可工作室,99年。
《生日谋杀案》(与费春放合写),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02年。
《秋千情人》(与费春放合写),上海演出家协会艺术团,2002年。
为中央电视台创作八集电视连续剧《胖墩小队》(与谢菁合写)2000年拍摄完毕,2001年3月播出。
《神仙与好女人》(中英文双语话剧)上海戏剧学院和纽约巴德学院联合演出,2003年10月(纽约),2004年1月(上海)。 ( http://www.tecn.cn )
《心比天高》(与费春放合写的越剧,取材于易卜生)杭州越剧院,2006年,杭州、北京、上海,奥斯陆易卜生国际戏剧节;巴黎中国戏曲节,2007年11月。 ( http://www.tecn.cn )
导演作品(均为英文)除自己的剧作外,还有瑞士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95年),美国豪瑞乌兹的《排队》(96年)和林内的《异教山沟》(97年),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98年),在新加坡实践戏剧学院专业演员研究训练班导演毕业大戏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2005年),在塔夫兹大学与范益松联合导演京剧风格的《奥赛罗》(94年)。 ( http://www.tecn.cn )

著作:

《话剧结构新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戏剧的结构:叙事性结构和剧场性结构》(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3年),
学术散文集《感悟美国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戏剧的结构与解构》(台北书林出版公司,2006年),
《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商务印书馆,2006年)。

在中、美、加、英、俄及新加坡、香港、台湾发表中英文论文一百余篇,包括: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三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戏剧艺术》82/1,入选王朝闻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卷》等四种论文集), ( http://www.tecn.cn )
《话剧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实验》(与丁罗男合写,《文学评论》82/2),
《黄佐临的戏剧观》(与龚伯安合写,《戏剧艺术》83/4),
《论戏剧表演的四种方法》(《文艺研究》84/5),
《美国的导演和剧作家之争》(《外国戏剧》85/2),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在中国舞台上及其美学意义》(台北《文星》86/11;英文,董保中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戏剧》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87年), ( http://www.tecn.cn )
《三大体系在中国剧坛及其美学意义》(北京《戏曲研究》第29辑)
《观演关系与社会效果》(英文,新加坡《表演艺术》89/5),
《舞台与生活之间的模糊界线:中国的“贫困戏剧”》(英文,陆润棠编《中西比较戏剧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90年), ( http://www.tecn.cn )
《纪君祥<赵氏孤儿>,伏尔泰<中国孤儿>及莎士比亚<汉姆雷特>比较》(英文,佛罗里达大学编《文本与演出》92年), ( http://www.tecn.cn )
《世界华人戏剧:传统与革新》(英文《戏剧评论》94/2),
《面具还是面孔:四个作品的文化身份分析》(英文《戏剧评论》94/4)
《大众传媒时代的后布莱希特戏剧》(《戏剧艺术》94/4;英文《国际布莱希特学会通讯》97/1),
《罗马圆形剧场的联想》(《戏剧艺术》95/4),
《电脑时代的影视和戏剧》(上海《海上文坛》95/10),
《美国家庭剧与家庭价值观的悖论》(北京《戏剧》95/4)
《<中国梦>:东西方文化的戏剧性对话》(英文,Patrice Pavis编《跨文化表演读本》伦敦Routledge出版社96年) ( http://www.tecn.cn )
《毛猿的喜剧与人的悲剧:奥尼尔过时了吗?》(廖可兑编《奥尼尔评论集》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97年),
《政治表演与国际传媒》(英文《戏剧评论》97/4)
《娜拉的男人走了以后怎么办?》(《戏剧艺术》98/3),
《周信芳》、《袁雪芬》、《裴艳玲》(牛津大学出版社英文《国际舞蹈大百科全书》,主编Selma Jeanne Cohen,1998) ( http://www.tecn.cn )
《戏剧电影电视剧在美国文化中重新定位》(《戏剧艺术》98/5),
《中国戏曲表演的悖论》(英文,剑桥大学出版社《新戏剧季刊》99/1),
《重在表演:社会表演学导论》(《戏剧艺术》99/3),
《话剧的大与小》(长春《戏剧文学》99/12)
《一个古老故事的超越当代的意义》(《戏剧艺术》2000/3),
《论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与面具/脸谱》(《戏剧艺术》2000/4),
《跨种族表演的魅力与问题》(英文《戏剧评论》2000/4)。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戏剧艺术》2001/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
《西方不同政见者伏尔泰的跨文化戏剧》(英文,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2001/1)
《欧美戏剧市场运作的三种模式》(《文艺研究》,2001/3),
《娜拉走了以后去哪里——评跨文化的〈玩偶之家〉》(王宁编《易卜生与现代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戏剧艺术》2002/1)
《看戏、游乐与托夫勒的“体验业”》(《文景》2002/3)
《中文系与写作》(《文景》2002/4)
《后现代——戏剧?》(《文景》2002/5)
《新世纪的戏剧与体验业——兼与朱寿桐先生商榷》(《文汇报》2002/8/17)
《解释者与合作者——从阐释学看导演的创造》(《戏剧艺术》2003/1)
《<波斯人>、战争、东方主义》(《文景》2003/4)
《美国人的国家剧院梦》(《上海戏剧》2003/11-12)
《戏剧高等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戏剧艺术》2004/1)
《西方文化批评者伏尔泰的跨文化戏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04/1)
《“细菌”和“营养品”》(《文汇报·文艺百家》2004/1/18)
《<狮子王>与世界新秩序》(《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1)
《西方人的<蝴蝶夫人>情结》(《东南大学学报》2004/6)
《战争、灾难与美国戏剧》(《文景》2004/7)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文汇报·每周演讲》9/19/2004)
《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兼评亨廷顿和赛义德的文化理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 http://www.tecn.cn )
《<暴风雨>和殖民叙事》(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05/1)
《盛大的节日,集体的思辩——希腊戏剧的启示》(《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1)
《阿瑟·米勒——充满悖论的戏剧大师》(《文景》2005/2)
《跨文化戏剧展现东西方文明冲突》(上海社科院《社会观察》2005/3)
《<图兰多>与东西方性别之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2)
《社会表演学与人类表演学: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戏剧艺术》2005/3)
《传统·历史学·人类表演学》(《文景》2005/7)
《犹太母题遮蔽下的同性之爱——<威尼斯商人>的文化冲突》(《社会观察》2005/8)
《白领话剧:一种新的商业戏剧》(《文汇报·文艺百家》2005/8/28)
《创意产业之创意何来?》(北京《艺术与设计》2005年第八期)
《戏剧的快乐与沉重》(上海《文景》2005/11)
《<奥赛罗>与京剧:双向的文化借用》(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6/1)
《社会表演学与和谐社会》(《解放日报·思想者》2006/4/2)
《连接台北、上海和西方的马拉松轮回——从赖声川的<如梦之梦>说起》(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6/2)
《易卜生与比昂逊:文学的生态平衡?》(《文景》2006/7)
《黄佐临的客观写意说》(《文景》2006/10)
《全球化与上海的跨文化戏剧》(《社会观察》2007/3)
《话剧百年的时尚风景》(《社会观察》2007/5)
《百年话剧与先锋戏剧》(《文景》2007/10)
《喜剧的新路与话剧的繁荣》(《戏剧艺术》2007/6)
《警惕红卫兵思维——论人类表演学是否帝国主义》(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7/4)
《规范VS自由:社会表演学的哲学探讨》(《人类表演学系列:平行式发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解放日报·思想者》2008/3/30)

在美、中、新加坡多家报纸杂志发表的英、中文专栏评论包括:

《中国要对话,不要教训》(明尼阿卜勒斯Star Tribune,97/3/10)
《大家都上大学,谁来挖沟?》(克利夫兰Plain Dealer,97/5/28等六家美国报纸)
《难道中国在对美国以毒攻毒?》(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7/17)
《美国人可以向亚洲学生学习》(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10/14)
《美国大学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12/28)
《〈悲惨世界〉与戏剧教育》(《文汇报·文汇时评》2002/6/26)
《多一点公益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2002/7/31)
《〈悲惨世界〉与文化产业》(《上海商报》,《新疆经济报》2002/10/26)
《文艺评奖为什么?》(《文汇报·文汇时评》2003/8/1)
《草根文化的意义》(《文汇报·文汇时评》2003/8/19)
《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兼为上海的文化建设进言》(《文汇报》2003/9/14)
《艺术节的意义在于文化的公共性》(《文汇报·文汇时评》2003/10/27)
《终极戏剧:中国人如何直面自己?》(《上海壹周》2004/7/14)
《端午的拯救和传统的发明》(《文汇报·文汇时评》2005/6/10)
《大学还应是社会的创意孵化器》(《文汇报·文汇时评》2005/8/18)
《创新:对话文化挑战独白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2005/11/28)
《从儿童戏剧的参与性看都市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2006/11/3)
《社区文化考量城市生活质量》(《文汇报·文汇时评》2007/5/8)
《“文化金字塔的”的“中端建设”》(《文汇报·文汇时评》2007/8/14)
《为市民艺术家喝彩》(《新民晚报》2007/10/18)
《呼唤作为艺术的都市公共美术》(《文汇报·文汇时评》2007/12/31)

在上海报纸发表的评论:

《舞台上的孩子》(《艺术世界》2001/6)
《疯马:世界上最大的雕塑》(《艺术世界》2001/7)
《狗魅之魅》(《文汇报》2002/8/2)
《揭开浪漫的面纱——<长恨歌>赏析》(《文汇报》2003/4/11)
《脸的背后——观<面孔被撞扁以后的疯狂奇遇>》(《新民晚报》2003/9/2)
《一个美妙的童话——<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观后》(《新民晚报》2003/9/9)
《对话的魅力和陷阱——话剧<奥里安娜>观后》(《新民晚报》2003/9/21)
《以人为本为人写意——观加拿大多媒体剧<震颤>》(《新民晚报》2003/11/2)
《高朋满座白日梦——观荒诞剧<椅子>》(《新民晚报》2003/11/16)
《黑土地上的奇葩——观话剧<秋天的二人转>》(《新民晚报》2004/3/13)
《“惊悚喜剧”来了——看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生新戏<该谁负责>》(《新民晚报》2005/1/8)
《“疯皇帝”和“骚姑子”的韵味——观话剧<李亚子>》(《新民晚报》2005/3/31)
《剧作家之死》(《第一财经日报》2005.2.18,P.C5)
《喜剧细胞满台跳——观陈佩斯的<阳台>》(《新民晚报》2005/4/22)
《可爱的配角——观话剧<午夜的哈瓦那>》(《新民晚报》2005/7/24)
《“啥也没”,就是笑——观闹剧<糊涂戏班>》(《乐》杂志Time Out, Shanghai,2006/2)
《尊严让人肃然起敬——观话剧<晚安,妈妈>》(《新民晚报》2006/3/8)
《文献魅力胜硬编——话剧<情书>观后》(《新民晚报》2006/7/12)
《切肉的刀舞出了诗意——观喜剧<秀才与刽子手>》(《新民晚报》2006/10/24)
《欢蹦乱跳的活化石——假面喜剧<一仆二主>观后》(《新民晚报》2006/10/26)
《别具一格的母亲——评姚剧<母亲>》(《新民晚报》2006/11/25)
《朴实故事亦动人——观话剧<临时病房>》(《新民晚报》2006/11/27)
《鲁迅精神,怒其不争——谈越剧<梁祝>的新演绎》(《新民晚报》2006/12/17)
《<超级笨蛋>很聪明》(《新民晚报》2007/7/19)
《于连:偶像化的洋装白领——话剧<红与黑>的得与失》(《新民晚报》2007/9/2)

近年来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及应邀作专题讲学:

《历史上的跨文化戏剧》(英文课题召集人,美国戏剧研究学会96年会11月)
《〈中国梦〉与跨文化文学》(讲座,复旦大学外文系“白菜与国王讲座”97年6月)
《欧美现当代戏剧》(系列讲座,中国戏曲学院97年6月)
《跨文化表演的魅力与问题》(英文论文,美国戏剧高教学会97年会8月)
《文化交流与政治》(英语讨论主持人,明尼苏达州奥德威剧院98年4月)
《剧作家与作曲家》(英语讲座,明尼苏达大学音乐系98年5月)
《文明会不会冲突?》(讲座,复旦大学“新世纪论坛”99年6月)
《一个跨文化的〈玩偶之家〉》(论文,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易卜生国际研讨会”99年6月)
《环球莎士比亚》(英语专题讨论,奥地利“萨尔兹堡研讨会”2000年3月)
《社会表演研究》(讲座,南京大学2000年9月)
《社会表演研究》(讲座,浙江大学2000年11月)
《跨文化戏剧研究》(讲座,浙江大学艺术学系2000年11月)
《野蛮人、圣人及舞台——西方跨文化戏剧中的东方》(英语讲座,伦敦Roehampton大学2002年2月)
《〈狮子王〉:多元文化还是文明冲突?》(英语讲座,英国Exeter大学2002年2月)
《莎士比亚在中国》(英语讲座,英国Exeter大学2002年2月)
《〈蝴蝶夫人〉与〈狮子王〉:两个跨文化戏剧的个案研究》(英语讲座,英国威尔士大学2002年2月)
《人类表演研究:西方与东方的视角》(英语讲座,英国威尔士大学2002年2月)
《娜拉的丈夫走了以后怎么办?》(论文,复旦大学与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讨会”2002年9月)
《布莱希特与跨文化戏剧》(英语演讲,纽约巴德学院“布莱希特研讨会”2003年10月)
《大学的戏剧教育:学术与实践》(演讲,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2004年3月)
《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演讲,中央戏剧学院2004年12月)
《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论文,上海社科年会2004年12月)
《<暴风雨>与殖民叙事》(论文,复旦大学“莎士比亚与中国”研讨会2004年12月)
《京剧和布莱希特》(英语讲座工作坊,耶鲁大学戏剧学院2005年2月)
《导演的理念和流派》(演讲,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戏剧研究生课程班,2005年7月)
《社会表演学和中国的戏剧教育》(论文,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研讨会2005年7月) ( http://www.tecn.cn )
《美国戏剧教育与社会表演学》(演讲,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美国戏剧与英语戏剧教育”研讨会2005年8月)
《全球化与上海的跨文化戏剧》(论文,上海“白玉兰国际戏剧论坛”,2006年3月)
《戏剧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刍议》(论文,中央戏剧学院“亚洲戏剧教育论坛”,北京,2006年5月)
《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学模式》(英语演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国际戏剧高校校长论坛,2006年5月,马尼拉) ( http://www.tecn.cn )
《大戏剧观与人类表演学》(演讲,上海戏剧学院国际戏剧高校校长论坛,2006年10月)
《创意经济与市场机会》(演讲,CFO上海论坛2006年会,上海国际会议中心,2006年11月)
《表演研究的四种范式》(英语演讲,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2007年1月30日)
《百年话剧与先锋戏剧》(演讲,江苏话剧百年庆典讲坛,南京大学,2007年5月22日)
《戏剧与教育:从独白到对话》(英语主题演讲,四个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与香港政府联合组织的“世界创意峰会”,香港,2007年7月26日) ( http://www.tecn.cn )
《抓住世博机遇,发展社区文化》(演讲,世博局“世博进社区”活动开幕式,2007年8月5日)
《舞台上中西文化的碰撞》(演讲,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10月11日)
《戏剧·体验业·前景》(演讲,山东艺术学院,2007年11月16日)

主讲课程(1992至今)包括:

92-95,塔夫兹大学 (一学期课程):戏剧创作,本科生,每周3课时;西方古典戏剧,本科生,每周3课时;西方现代戏剧,本科生,每周3课时;亚洲戏剧,研究生、本科生 ,每周3课时;表演入门,本科生,每周4课时;人类表演研究,研究生,每周3课时;西方跨文化戏剧,研究生,每周3课时;中国戏剧,研究生,每周3课时;亚洲戏剧美学,研究生,每周3课时;莎士比亚与京剧,研究生、本科生,共80课时;导演,本科生、研究生,共100课时。 ( http://www.tecn.cn )
95年5-8月,新加坡剧艺工作坊(暑期密集型讲习班):初级剧作,全国报名遴选,共50课时;高级剧作,资深剧作者,共50课时。 ( http://www.tecn.cn )
96-99,马开勒斯特学院(一学期课程):表演入门,本科生,每周5课时;戏剧创作,本科生,每周3课时;西方跨文化戏剧,本科生,每周3课时;人类表演研究,本科生,每周3课时;导演,本科生,共100课时。 ( http://www.tecn.cn )
97年5-6月,中国戏曲学院:西方现代戏剧,本科生研究生,共40课时;导演工作坊,本科生,30课时。
99年-,上海戏剧学院:文化艺术研究:范畴与方法,研究生,每周2课时;戏剧学研究:范畴与方法,研究生,每周2课时;人类表演学,研究生,每周2课时;美国电视的道德分析,研究生,每周2课时;表现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每周2小时;社会表演学,研究生,每周2课时;西方戏剧文化,研究生,每周2课时;莎士比亚与社会表演,研究生,每周2课时;西方编剧理论史,专业必修,每周3课时;跨文化戏剧,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戏剧理论史,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西方导演流派,全院选修/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社会表演研究,全院选修,每周2课时;戏剧学,表演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独幕剧创作,编剧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大戏改编,编剧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美国电视,专业选修,每周2课时;结构与改编,专业必修,每周3课时;戏剧概论,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大戏创作,本科毕业班,每周2课时。 ( http://www.tecn.cn )
2003年4月,新加坡实践戏剧学院:布莱希特式表演。
2001年暑假、2003年寒假、2004年暑假,北岭加州州立大学:戏剧与演出,3学分课程。
在塔夫兹大学指导通过三名博士生(一人后任耶鲁大学本科戏剧系主任,一人任加州大学助理教授),两名硕士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指导通过6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现正指导7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 ( http://www.tecn.cn )

得奖及赞助科研项目:

93年个人得塔夫兹大学研究奖金赴意大利参加尤金尼奥·巴勃的“国际戏剧人类学校”工作坊任戏剧编导顾问;
94年得纽约亚洲文化协会(洛克菲勒家族创办)资助在塔夫兹大学主持“莎士比亚与京剧”国际工作坊,请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教授京剧基础并联合导演京剧风格《奥赛罗》,指导学生写研究论文,翌年率四博士生赴纽约首届“人类表演研究国际研讨会”发表总题为《亚洲戏剧的表意性》的系列论文; ( http://www.tecn.cn )
95年个人得美国国家文科基金会研究(NEH)奖金回国研究“中国非国营剧团戏剧”,所得材料用于两篇论文《中国的“地下现实主义”戏剧》和《大众传媒时代的后布莱希特戏剧:一个跨文化的考察》分别发表于美英学术刊物; ( http://www.tecn.cn )
97年个人得马开勒斯特学院研究奖金到中国戏曲学院主持戏曲与西方戏剧相结合工作坊。
2001年得中国国家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三年研究基金,写作专著《从西方跨文化戏剧看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戏剧艺术》2001/1)获得“田汉戏剧奖”论文一等奖(2002年6月)。 ( http://www.tecn.cn )
剧本《中国梦》(《剧作家》2002第一期)获得“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2003年9月)。
2004年得上海哲学社科科研项目三年基金,写作专著《社会表演学研究:表演在非戏剧情景中的运用与滥用》。
2005年得上海市委宣传部省部级科研基金,进行“纽约和新加坡:特大型城市公益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戏剧高等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戏剧艺术》2004/1)获得2005年7月教育部“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在人民大会堂颁发的艺术教育论文一等奖。 ( http://www.tecn.cn )
越剧《心比天高》获2006年中国越剧节银奖,2007年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巴黎中国戏曲节“最佳创新奖”,2007年浙江省戏剧节最佳剧目奖、最佳编剧奖。 ( http://www.tecn.cn )

200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戏博会预备会召开

2008年9月18日,我校副院长孙惠柱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邀请,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戏剧节的9位亚太地区的戏剧院校代表举行了一次亚太局临时会议,参加者包括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杜长胜,印尼国立艺术学院院长Soeprapto Soedjono,新西兰国立戏剧学院院长Annie Ruth,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院长Richard Murphet,日本桐朋戏剧音乐学院戏剧学院院长的Risako Ataka,菲律宾马尼拉阿特诺大学戏剧分校的Nick Lizaso,伊朗阿扎德大学的Rahmat Amni,伊朗德黑兰大学的Farin Zahedi。与会者回顾了3月份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第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以下简称亚太局)会议的情况,讨论了2009年6月7日-14日戏博会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戏博会主题工作坊的主题的确定,在两个主题和相关规则上达成了一致。

会议决定从不同文化的故事里选取两种戏剧情境作为主题。一个来自中国13世纪的戏曲《灰阑记》,布莱希特曾据此写成《高加索灰阑记》,基本情境是一个生母和一个养母争夺一个孩子。在《可兰经》和《圣经》里也可以找到类似故事的不同版本,证明了这个主题的普遍性。主题之二来自《罗米欧与朱丽叶》、《西厢记》以及无数其他剧本,两个相爱的年轻人与某权威人物(父母、师长或官府)发生冲突。主题的解释、台词及表现形式都是开放的,但是各院校的演都要遵守两个规则,1)表演者不超过3人,虽然可以饰演三个以上的角色;2)时间不超过30分钟。
会上还讨论了两个成员院校问题,1)新西兰戏剧学院没有正式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亚太局会议,但当时就表达了强烈的与会愿望,现在加入戏剧院校亚太局;2)两个伊朗的戏剧院校非常乐于加入戏剧院校亚太局,其它院校的代表都表示欢迎。这两个议题将在与2009年的戏博会同时召开的第二届亚太局会议上得到正式批准。

9月18日——20日,我校副院长孙惠柱教授受国际剧协之邀参加在西班牙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戏剧节活动。期间,孙惠柱教授还主持了国际剧协亚太区域戏剧院校校长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言。他向到会者介绍了以上海戏剧学院为基地的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的筹备情况和工作计划,特别是就明年6月在我校召开的戏博会预备会的情况作了详细地说明。与会者纷纷发言,气氛热烈,大家一致期待明年的戏博会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和社会反响。(撰稿/阳枝 亚男 摄影/亚男 )

图为孙惠柱在国际剧协亚太区域戏剧院校校长会议上发言

广告赞助商